• 登录
    登录后你可以:
    管理学业进展
    多端同步使用记录
    问达社区讨论
    获得积分换好礼
    立即登录点我注册
  • 登录
取消
  • 数据中心
    • 全球大学
    • 海外专业
    • 职业库
    • 申请经验
    • Offer信息
    • 机构与服务
    • 不清楚查什么?在线助手 帮你查
  • 招生资源
    • 全球招生项目
    • Ph.D.直招
  • 背景提升
    • 发现好资源
    • 讲座
    • 公司实习
    • 科研实习
    • 公益项目
    • 更多资源
    • 更多提升资源,找小助手
  • 教育排行
    • 榜单大全
    • USNews 全球 2025
    • TIMES 泰晤士 2025
    • QS 排行2025
    • ARWU 排行2025
    • 参与排行
  • 做测评
    • 本科选校测评
    • 硕士选校测评
    • 博士选校测评
    • 职业测评
    • 专业倾向测评
    • 免费1v1定位指导,获得详尽报告分析
  • 诊断规划
    • GPS学业规划
    • 诊断规划专家
  • 工具箱
    • 留学费用助手
    • GPA计算器
    • 填网申插件
    • 国际教育指南
  • 社区
  • 客户端
    • 申请方手机APP
    • 国际教育小程序
    • 高考小程序
EN
EN
  • 登录
    登录后你可以:
    管理学业进展
    多端同步使用记录
    问达社区讨论
    获得积分换好礼
    立即登录点我注册
  • 登录
  • 注册
  • 登录

宗教学 + 关注 已关注

Religion

  • 数据点评
  • 问达
  • 成长资源与项目
初识 深究 高考 海外升学 就业
返回
子专业
子专业概览

宗教学在其范围界定上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宗教学强调其对宗教的客观描述、临境观察和主观理解,旨在展示宗教的现象和状态,而不涉及对宗教的本质定性和价值判断。此即宗教学的最初立意和形态,它将宗教哲学、宗教批评学和宗教神学排斥在外。广义宗教学则包括对宗教意义的探讨、对其本质的揭示和对其价值的评断,以一种开放之态来迎接宗教研究范围的扩大。大体而言,这种广义宗教学乃涵盖宗教史学、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现象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宗教哲学、宗教批评学和宗教神学。此外,亦有一些现代学者主张将宗教考古学、宗教文献学和宗教语言学等纳入广义宗教学的视域。(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85-87页。)

宗教学在其范围界定上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宗教学强调其对宗教的客观描述、临境观察和主观理解,旨在展示宗教的现象和状态,而不涉及对宗教的本质定性和价值判断。此即宗教学的最初立意和形态,它将宗教哲学、宗教批评学和宗教神学排斥在外。广义宗教学则包括对宗教意义的探讨 ...

登录
查看全部内容
显示全部 »
子专业列表

宗教学理论

结合现代西方宗教学发展以来的基础理论,探讨宗教定义和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发现宗教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宗教观与无神论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其宗教观作更加系统的理论研究;同时,研究世界过去历史和当代中的无神论的各种学说派别。

佛教研究

研究包括亚洲(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和世界的佛教的基础理论,包含佛教历史,佛教内部宗派特征、教义理论、经典阐释等研究。目前,佛教研究主要包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研究,理解佛教思想、佛教与政治、经济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教研究

研究考察道教的历史、阐释道教经典,解释道教思想,以及各宗派的基本特征等,更有研究道教与政制、文化等方面的关联。

基督宗教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理解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及其其他的基督宗教传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理解。

犹太教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理解犹太教的历史(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经典(《希伯来圣经》、《塔木德》等犹太经典)、文学等各方面。

伊斯兰教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对伊斯兰教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

印度教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学等角度,对印度教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

其他宗教研究(包含新兴宗教研究)

从思想、历史、文化角度,对其他宗教如日本神道教、锡克教、巴哈伊教等进行研究。

民间信仰研究

运用宗教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方法,对我国个地方民俗信仰,以及历史上的个民间教派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民族宗教学

从理论上考察和阐释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而重点是在于探讨宗教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宗教社会学

运用比较宗教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从方法论来讲,宗教社会学也分为量性和质性的研究,量性的研究主要在于测量宗教的各方面数据,从数据角度对宗教的现状、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质性的研究主要在于经验观察和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对宗教的社会性的层面给出观察描述。

宗教人类学

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宗教研究,人类学的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田野观察,就是研究者进入到研究对象当中进行某种参与性的深入观察,形成田野笔记,而后形成某种研究性的成果。与宗教社会学相比,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具体,一般是某一特定的人群或地域的研究。

宗教心理学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宗教情感和宗教心理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宗教与现实研究

对国内外重大现实宗教问题进行研究,掌握世界宗教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各大宗教的对话与冲突,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当代新兴宗教问题,研究国内宗教政策和宗教立法,研究无神论与宗教,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理论问题,对宗教异端派别进行研究,对宗教现状进行调查和专题研究。

知名学者
学者列表

赵敦华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

任职院校 :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盖建民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85年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于厦门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郭金彬教授),1998年于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中国道教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


牟钟鉴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任职院校 :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任继愈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1] ,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方立天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北大哲学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著有《方立天文集》、《慧远及其佛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国佛教研究》、《法藏评传》等著作十余部。

任职院校 :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何光沪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男,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200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并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担任学术委员或特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何光沪教授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基督教专业获哲学硕士,1989年获哲学博士。1989年至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片)、研究生院教授,2001年9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引进到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何光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之关系等,是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家。其主编的《宗教与世界丛书》、《宗教学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多套译丛,对中国宗教学术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何光沪教授翻译了希克的《宗教哲学》、麦奎利的《20世纪宗教思想》和《基督教神学原理》、利文斯顿的《现代基督教思想》上下卷、孔汉思和库舎尔的《全球伦理》和蒂里希的《系统神学》第一、二卷等大量著作;还主编了《蒂里希选集》、《信仰20讲》、《信仰之问》、《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两卷等书,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宗教哲学领域,何光沪的《多元化的上帝观》一书首次探讨了宗教哲学的主题、结构和方法,提出了把宗教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连接起来的双重七层结构,以便容纳和整理宗教哲学的基本内容。在宗教文化领域,何光沪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民族传统文化同样以宗教为核心,但近代以来已经世俗化,现代文化的缺陷,是真宗教精神的缺失。在宗教对话领域,何光沪指出宗教对话的障碍,在于信众对宗教象征的执着以及各教间共同语言的缺乏;而对话的出路,在于以宗教哲学为共同语言,从宗教哲学角度发掘世界各大宗教的相通之处,归向其共同精神。 此外,在中国宗教学发展、基督教研究、基督教与儒教的关系、汉语神学的根据与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问题、全球伦理等方面,何光沪教授都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2004年,何光沪教授承担了211工程子课题,最终成果《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第一部论述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概论性著作。2010年出版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则是何光沪三十年杂文散论与学术论文的新选集,从宗教研究这一独特角度,反映了作者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血肉关联。

任职院校 :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卓新平

点击查看个人主页

1955年生于湖南慈利。1974年毕业于湖南常德师专英语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年9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3年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接纳为德国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回国留学人员”,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为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 卓新平教授长期从事基督教思想文化、比较宗教学、西方宗教学及哲学等研究。著述丰厚,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及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纵横谈》、《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宗教与文化》、《尼布尔》、《世界宗教与宗教学》、《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论》、《基督宗教研究》、《圣经鉴赏》等。其中专著《宗教起源纵横谈》于1992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1991年负责主编完成《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基督教原典

此课程为基督教圣经旧约部分的导读,主要从旧约圣经研究方法和正典的形成入手,概要地解说旧约经卷的分类及基本主题。以五经、先知书、圣卷三大部分的主要神学表达为核心,系统地介绍犹太与基督教信仰传统中关于“创造”、“救赎”、“罪”等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先知运动”、“希伯来智慧”等特有的现象在文本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阐解。

中国宗教史

该课旨在给本科新生综合介绍中国的宗教思想,解释潜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宗教信仰。既不同于中国哲学史的讲授,也不同于诸如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等课程的讲授,而是要在儒家、佛教、道教等具体的生活或行为里,去寻绎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基本宗教思想或要素,建构整体的中国宗教的传统。

中国佛教史

本课程包括:(一)参照佛教早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讲授中国佛教历史概况;(二)介绍佛教经典的翻译、注释和传播流通的情况;(三)结合原始资料的阅读,择要讲解中国佛教主要任务思想、宗教流派及其理论特色。(四)联系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伊斯兰教史

本课程介绍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如重要历史事件、教派与门宦、经堂教育与汉文译著等,培养学生对于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基督教史

通过对基督教社会、神学思想发展历史的系统介绍,为学生提供理解基督教产生、发展及神学观念演变的视角。展示基督教在其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与其所遭遇的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从而了解作为西方宗教的基督教所包容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伊斯兰教史

介绍伊斯兰教兴起、传播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教派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学生了解伊斯兰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经典教义、宗派源流等问题有初步把握,培养学生对于宗教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中国佛教经典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国佛教史上比较重要,且篇幅和难易程度适中的典籍,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阅读和研讨。通过原著的选读,使学生初步接触佛教经典,加深对佛教的认识,并培养其阅读和处理原始文献的能力。

道教史

源自中国本土信仰的道教的历史发展不仅是道教研究的基础课题,更是中国信仰历史及宗教发展模式研究中的标本式问题。道教历史研究作为道教研究的基础工作,有了大量的研究基础,然而,对于道教历史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材料整理以及叙事模式等基础课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从宏观的角度看,道教历史是中国人信仰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信仰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具体问题看,由道派和历史人物构成的宗教史,相对于道教的丰富实践及其与中国民众信仰生活的紧密结合状态而言,是显得单薄和缺乏说服力的。本课程以问题史及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教派和历史人物的线索之外,在现有道教通史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人信仰传统和超自然世界的特点出发,诠释道教作为一种信仰传统在中国人的生活和信仰世界中的价值。从而为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提供新的切面。

哲学导论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解柏拉图的对话(《斐多》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等西方经典哲学文本,使学生明白哲学家探求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及哲学生活的内在张力。

中国哲学史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点击查看更多

专业科研培养
期刊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ISSN: 0021-8294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ISSN: 0034-673X


《世界宗教研究》

ISSN: 1000-4289


《世界宗教文化》

ISSN: 1007-6255


《宗教学研究》

ISSN: 1006-1312


《中国宗教》

ISSN: 1006-7558


查看本专业期刊详细信息

相关技能
相关技能

无

无特别要求。

扫描二维码
下载申请方APP
关于我们
  • 平方创想
  • 申请方
  • 方略
  • 北辰PolaRise
  • 学业有方
  • 站点地图/Sitemap
  • Futuresearcher
  • 群星计划
常用功能
  • 随心查
  • 放心问
  • 安心选
  • 问答社区
  • 高校库
  • 专业库
  • 留学项目库
  • 学业资源
  • 留学案例库
  • 指南
  • 留学测评
  • 竞争力分析
  • 志愿填报
  • 高考分数线
  • 领航员
联系我们
  • 机构合作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扫描二维码
下载申请方APP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京ICP备 14012557 号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28 号
EN
@ 申请方/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京ICP备 14012557 号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28 号